当前可转债市场呈现“存量频强赎、增量难放量”的结构性矛盾,供需失衡局面持续加剧。以下从现象、原因、影响及未来趋势展开分析: 一、现象:存量加速退出与增量供给不足并存1. 强赎潮导致存量规模锐减 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90只可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其中公告实施赎回的超30只。截至8月5日,年内因强赎退市的可转债达51只,总存量规模下降805.64亿元至6530.58亿元。银行转债成为强赎主力,如齐鲁转债(41.75亿元)、南银转债(9.26亿元)等头部品种密集退出,直接导致市场规模缩水。2. 新增发行规模杯水车薪 2024年可转债发行规模同比下降74%至367.57亿元,2025年上半年虽发行19只、规模286.70亿元(同比+43%),但仍无法弥补存量减少。监管层面,2023年再融资新规限制破净、连续亏损企业融资,叠加审核周期较长(平均约309天),企业发行意愿受限。3. 市场规模逼近临界点 截至2025年8月1日,存量可转债仅463只,余额6366.14亿元,较2024年末减少超1400亿元。机构预测,若发行节奏未改善,2025年末市场规模或跌破6000亿元,创近五年新低。 二、原因:多重因素驱动供需失衡1. 强赎触发机制与正股行情共振 2024年四季度以来A股回暖,小微盘股持续走强,推动正股价格频繁突破转股价130%的强赎阈值。例如,齐鲁银行股价2024年以来累计涨幅近70%,直接触发“齐鲁转债”强赎。同时,存量可转债“老龄化”特征凸显(2025年初57%剩余期限不足2年),发行人倾向通过强赎加速转股以优化财务结构。2. 监管政策与发行成本制约增量 再融资新规收紧:2023年交易所限制破净、连续亏损企业融资,2024年可转债发行规模同比腰斩。 发行成本高企:当前市场利率环境下,可转债票面利率较普通公司债无显著优势,且需承担转股稀释风险,企业更倾向选择定增等其他融资方式。 审核周期冗长:从受理到上市平均需309天,部分企业因资金需求紧迫放弃发行。3. 配置需求刚性支撑需求端 固收+基金增配:2025Q2主动转债基金仓位提升至85.34%,但因标的稀缺,管理人被迫持有现金等待机会。 避险资金涌入:权益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可转债“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性吸引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配置,2025年二季度一级债基规模增加800亿元。 三、影响:市场生态与投资逻辑深刻变革1. 估值中枢上移与波动放大 截至2025年8月1日,可转债平均价格127.7元(历史分位97.7%),转股溢价率均值27.4%(历史分位55.4%),中平价转债溢价率达27.6%,显著高于2018年以来中位数20%。高估值环境下,市场波动加剧,如7月28日至8月1日中证转债指数单周下跌1.4%,部分高溢价个券跌幅超5%。2. 资金向头部标的集中 存量减少导致投资者择券空间压缩,资金加速向金融、消费等权重板块集中。2025Q2公募基金重点加仓银行、周期消费领域的中低价转债,而新能源等板块因兑现压力遭减持。这种“高切低”策略进一步推升优质标的溢价率,形成“强者恒强”格局。3. 投资者行为模式重构 被动配置兴起:转债ETF规模自2024年四季度突破400亿元后持续扩容,部分投资者通过指数化投资规避个券选择风险。 强赎风险教育深化:2025年8月至少12只转债因强赎退市,投资者对溢价率高于30%的标的警惕性显著提升,低溢价、高流动性品种更受青睐。 四、未来趋势:供需再平衡路径与投资策略1. 供给端:政策松绑与结构优化并行 绿色通道扩容:监管明确可转债、优先股享受再融资“绿色通道”,2025年北交所首单定向可转债(优机股份1.2亿元)落地,未来科技、专精特新企业或成发行主力。 条款创新试点:部分企业尝试设置“国产化率里程碑条款”(如半导体设备商将转股价与技术突破挂钩),以增强对长期资本的吸引力。2. 需求端:配置逻辑从量到质转变 哑铃型策略占优:在宏观环境改善前,建议配置银行转债(底仓防御)+内需板块(政策博弈)+超跌成长(估值修复)的组合,规避高溢价小盘标的。 关注下修博弈机会:2025年3月以来,普利转债、广大转债等案例显示,下修转股价可显著提升转债价值,需重点跟踪基本面承压但转股意愿强烈的个券。3. 监管与市场的动态博弈 若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不排除监管出台针对性措施(如放宽发行条件、优化审核流程)。但短期看,市场仍将维持“稀缺性溢价”,投资者需适应高波动环境,强化止盈止损纪律。 结语可转债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的转型阵痛。存量强赎与增量不足的矛盾本质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必经阶段。未来,随着政策引导与市场出清的推进,供需再平衡或将通过估值消化、发行放量、条款创新等多重路径实现。投资者需在把握结构性机会的同时,警惕高估值背后的流动性风险,动态调整持仓结构以应对市场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