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三季报传递新信号 科创引领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重塑中国上市公司的增长轨迹,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截至10月31日,我国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共5446家上市公司完成了2025年三季度报告披露。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3.46万亿元,净利润4.7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和5.50%。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业绩提升尤为明显,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3.82%和11.45%,环比也呈上升趋势,这显示出上市公司业绩逐季向好的态势正在巩固。
01 业绩整体改善,盈利面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全市场共418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近八成,3182家公司营收正增长,2467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957家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
从季度表现看,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3.82%、11.45%,环比增长2.40%、14.12%。
这一增速较上半年显著提升,反映出上市公司业绩逐季向好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已披露三季报的3000余家A股公司中,共有超2400家公司前三季度实现盈利,超1200家公司实现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四成。
产业龙头业绩“领跑”优势明显,中国移动、宁德时代、中国神华、紫金矿业、中国电信等19家企业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超百亿元。
02 科创企业表现亮眼,引领产业升级
科创企业成为本季度业绩报告中的一抹亮色。
前三季度,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实现营收32486.28亿元、10142.07亿元、1450.68亿元。
其中创业板营收、净利润增速均超10%,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科创板作为“硬科技”的代表,已形成“链群式”发展格局。
集成电路领域,科创板120家相关企业实现全链条覆盖,占A股同行业公司数量超六成,构建了一支“自主可控”的主力军。
生物医药领域,科创板有113家企业深耕癌症、艾滋病等疑难病症治疗,成为美股、港股之外全球主要生物医药上市地。
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589家公司合计实现收入7014亿元,同比增长5%。
剔除4家光伏龙头后,合计实现收入6160亿元,同比增长12%,合计实现净利润356亿元,同比增长11%。
03 行业格局重塑,电子业市值夺冠
行业格局也在发生积极变化,电子行业总市值超越银行业,成为第一大行业,占比12.42%,较年初提升近3个百分点。
通信、计算机行业市值较年初增加超过9000亿元,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从行业门类看,19个门类行业中,17个行业实现盈利,9个行业营收正增长,10个行业净利润正增长,7个行业营收、净利双增长。
实体经济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先进制造成为重要增长极。
存储芯片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16.08%,净利润增长26.44%;全固态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有望跃升。
这两大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超10%,净利润增速超20%。
不同行业增长动力各有侧重,通信、半导体行业受益于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需求,有色金属行业则受益于金属价格强势。
AI需求的爆发深刻影响着芯片行业,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景气度较高。
04 创新投入持续加码,研发强度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市公司深谙此理。
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88%,研发强度达2.16%。
科创板和创业板研发强度分别高达11.22% 和4.54%,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2024年,科创板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680.78亿元,最近3年复合增速达10.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
截至2024年末,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数量就已经超过2万项。
在关键领域,科创板上市公司突破不断。
中微公司ICP双反应台刻蚀机精度达0.2A(亚埃级),打破国外设备垄断;天岳先进推出12英寸碳化硅衬底,助力第三代半导体“弯道超车”。
生物医药领域,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近190亿元,百利天恒双抗ADC药物海外授权创国产纪录。
05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科创包容性增强
今年6月,证监会出台《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
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市场人士认为,此次改革增设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
同时为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企业开辟了更畅通的上市通道。
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与生物医药行业类似,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行业也存在前期投入大、周期长、未来发展潜力大等特点。
相关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融资需求较大。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06 分红回购频次提升,投资者回报增强
在注重长远发展的同时,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也稳步提升。
截至10月底,今年以来共有1033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预案,其中38家公司进行多次分红。
全市场现金分红总额7349亿元,89家公司年内分红金额超10亿元。
回购方面,1195家公司共发布1525单2025年回购预案,目前已完成899单,其中253家公司发布多单回购。
全市场累计回购金额92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回购占比36%,注销式回购占比26%。
科创板方面,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总额超386亿元。
其中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119家次公司中期报告、春节前实施分红。
2024年以来,320家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合计金额上限超350亿元。
78家公司利用专项贷款实施回购、增持,合计金额上限近90亿元。
从电子行业市值超越银行业,到科创板研发强度高达11.22%;从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1.45%,到全年研发投入预计继续超过万亿元——这些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映射出中国经济内在结构的深刻变革
随着“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改革深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十五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
|